Author Topic: 宜興見聞 2008年11月  (Read 42930 times)

Offline chin

  • Global Moderator
  • *****
  • Posts: 6,663
宜興見聞 2008年11月
« on: 13 February 2009, 17:31:11 »

這是我在一個公眾論壇上發表過的遊記。

The following is a travelogue and discussions I posted in a public tea forum in Hong Kong. In Nov 2008 a few friends and I went to Yixing, the center of Zisha (purple clay) art. Yixing is the center for both the material and the artisans. We got the chance to visit a few Zisha master artisans, and got the chance to see them work. I have videoed about 1.5 hours of footage, plus about 1000 pictures.
« Last Edit: 13 February 2009, 17:52:02 by chin »

Offline chin

  • Global Moderator
  • *****
  • Posts: 6,663
Re: 宜興見聞 2008年11月
« Reply #1 on: 13 February 2009, 17:31:38 »

11月初時,很高興有機會和幾位師兄到了宜興4天,並有機會訪問了幾位壺藝家和看了他們的示範。對我們喜歡喝茶玩壺的,真是壹個大開眼界的好機會。我想能夠親眼看到壹件紫砂器如何成型,看到壺藝家如何花時間和心血,都可以令我們在用紫砂器時多出壹份欣賞。

在這4天裏,我拍了約1000幅照片和1個半小時的影片。我會在以下10層樓分享壹點我見過聽到的事,和約100幅拍到的照片。我也希望有機會可以把拍到的影片剪輯放上網。有幾位師兄已經在不同的貼裏陸續上了點圖,我也希望可以把壹些這次相關的圖文壹並收在同壹貼。同行的師兄們,如果我有錯漏的地方,請指正補充。

---
我們到宜興是先飛南京,再坐2個多小時的車到宜興/丁蜀。從下面第壹圖,可以看到大概的位置。

我自己在這旅程的第壹課是地理。我們口裏常說“宜興紫砂”實際上並不是在宜興市做的。宜興可能是以前的集散地。真正出泥料和做壺的地方是在丁蜀。(以前是再細分丁山和蜀山的,現在合並了。可能都是宜興市行政管理?) 宜興和丁蜀看地圖相差8到10公裏。出泥料的黃龍山,4號井,降坡泥的坡,舊時的紫砂壹廠,等等。。。統統都是在丁蜀。

這個名稱的錯對,可能有點像普洱,就是集散地比出產地更有名。





« Last Edit: 13 February 2009, 17:38:02 by chin »

Offline chin

  • Global Moderator
  • *****
  • Posts: 6,663
從集體到個體的紫砂一廠
« Reply #2 on: 13 February 2009, 17:32:21 »

現在來說“紫砂壹廠”是大名鼎鼎的了。不過我們聽介紹說,這廠原來只是叫“紫砂廠”,後來壹些周邊的陶類相關企業合並成了二廠,三廠。

據施小馬老師說,紫砂廠在70年代成立了“特藝組”。特藝裏的工藝師是沒有經濟任務的,只需要做出好東西,所以他們可以花很多時間去做壹件作品。但同時特藝以外的普通工人是有經濟任務的(如每天要做1,2只壺)。我理解的意思就是,以前集體制時的壺,包括所謂的“文革壺”,可能有精品,但絕大部份都是手工泥料很壹般的商品壺。

下圖右面舊大廈就是原來的廠房之壹,後面還有兩棟差不多樣子的舊廠房。左面比較新色的是新的工作室,辦公室,展銷廳。原來的紫砂廠改制成了現在的圓方公司。第二圖就是圓方公司的展銷。整個所謂“紫砂廠”的地方,現在包含了那三棟舊廠房,加上可能有10棟8棟比較新的高矮不同的房子。





---
現在的“紫砂廠”其實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工廠。它基本上是壹個地主把壹棟棟房子/單位分租給不同的紫砂藝人做工作室。下圖看到上層的租客是拿了全層,換了漂亮的玻璃,而下面的還是幾個“個體戶”。聽說現在的“紫砂廠”除了出租地方外,另壹個功能是藝人的職級管理。至於泥料來源,設計,品質管理,銷售等等都是個體戶自己搞掂。

我們造訪的幾位壺藝家,其中高峰/高淩雲,王國強,施雲峰夫婦,都把工作室設在紫砂廠。而施小馬,開四海,王銀芳的工作室是在家裏。張愛成則有自己的廠房。小蔣的壺不是自己做的,我們只是到了他的店。



---
舊廠房拍得幾張圖。在這裏可以看到很多小作坊。每個單位可以放3到5張工作臺。有些工作坊裏面很漂亮舒服,有些只是像小工廠。可是走廊廁所等公共地方條件都很差。

從我自己觀察到的例子,如果是“大師傅”做的話,他/她壹般都是心中有了稿,知道自己要什麽,也可能唔憂賣所以創作空間大點,他們拿起手來就可以做。施小馬老師說自己做同壹款每個都可能有點不同,有改良。看下面施小馬那段。

如果是經驗/資歷低壹點的,很多時做的功夫就是模仿其他壺,所以他們的工作臺上都會有壹張照片。

另外就是全手工和半手工。看過人家怎麽做壺後,我覺得不要太迷信“全手工”。壹個好的壺藝家用心做出來的“半手工”,所用的時間心機壹點也不少。丁蜀有2萬個紫砂從業者,壹個沒太多天份的做壺人,即使全手工做出來的也不壹定是好用,好看,有價值的壺。我看過有人貼壹些照片,說全手工的壹定會在壺底有某種接口,雲雲。。。這是相當方繆的說法。這只是做戲給迷信“全手工”的人看的。






« Last Edit: 13 February 2009, 17:43:09 by chin »

Offline chin

  • Global Moderator
  • *****
  • Posts: 6,663
高峰示範做方壺腳和肩
« Reply #3 on: 13 February 2009, 17:34:09 »

我自己是大概03/04左右才開始買茶具在家泡茶的。04年我無意中買了第壹個“有名有姓”的茶壺就是高峰的小秦權壺。那時我並不知道高峰是何方神聖,只是喜歡那壺的款和色。

所以這次能見到高峰做壺特別高興。和他談話後才知道,施小馬是高峰的師傅和親叔叔。92年(?)拜師的。高峰的工作室是在原紫砂廠舊址的壹棟新高樓裏。門外寫的是大字“施小馬”小字“高峰 高淩雲”。今天高峰示範的是制作壹方器的腳和壹部分壺肩。







---
下圖可以看到高峰的工作環境,和壹系列的工具。有些工具會在下面簡介壹下。這個方壺的身桶在我們到時是已經基本打好了,不過還沒有壺腳,壺肩,壺嘴,壺把。





---
做方壺壺腳時,把泥巴貼上後,度位,分相反方向兩刀把多余的泥剔掉。然後再用工具把壺腳的角度收好。很多工具都是工藝師自己為特定某個壺款自己親手做的。所以有時候這些工具就是他們的秘密。(我見過施小馬老師有幾款壺內有“地腳線”的,據聞如何做成還是個秘密!)







---
壺腳做好後做壺肩。看到用的轉盤跟上圖的是不同的。鐵轉盆是現在最多人用的。木的聽說只有高手才用。為什麽呢?在下面施小馬老師那段會說詳細壹點。下面第二圖的壺肩有“長高”了點。高峰正在用特有的工具修整。特有的意思我想主要是工具邊位角度是為了這壺款設計打造的。

另外仔細看這壺身的話,可能看到壺身不是全直的,好像有點弧度。這可能就是施小馬老師說的視覺上要有點張力。(看下面施小馬那段。)





---
各位看官可不可以說出圖中 A 到 F 是什麽呢?答中無獎。遲點開估。



---
陶缸裏的是高峰其他正在做的壺身。這些陶缸有保濕的功能。我們在高峰的工作室逗留了壹個小時左右,高峰用了其中大概40分鐘做壺,也只是做了壺腳和壹部分壺肩。要做壹個好壺真的要花點時間!



---
Update 27-Dec-2008

終於搞掂了一段高峰作壺腳的片斷。希望每幾天可以上一段其他的。每分鐘的完成品要起碼15分鐘的編輯,加上幾個小時的上載。

在Youtube視窗記住按右下角的“watch in high quality”才可以看到高清畫面。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QdFaannR18

---
Update 19-Jan-2009

高峰做方壺肩
http://uk.youtube.com/watch?v=M6P3KJYwKRQ

在Youtube視窗記住按右下角的“watch in high quality”才可以看到高清畫面。


---
下面就是我在04年2月在臺灣的網站買的高峰小秦權壺。是個很好用,也非常易養的壺。可惜壺蓋邊太利,已經崩了壹大角。我問高峰關於這個壺,他說記得,是壺底下有簽名的。這個是他約10年前做的壹批壺,那時臺灣的網站要求獨家合約的。(壹批究竟是多少個呢?那時他會不會也是壹面對著相片壹面做呢?)

約4年前開始,高峰和太太高淩雲都不願意獨家,所以都沒有供應給這網站了。我看過我的電郵紀錄,04年買時港幣$750。我今天(11月28日)再上那臺灣網,高峰這壺現在售價約1千多壹點,同網站裏比較新款的高峰“六方仿古”則是4倍價錢。對於壹些還在進步中的工藝師來說,這樣的價錢差距應該是正常吧?








« Last Edit: 13 February 2009, 17:42:33 by chin »

Offline chin

  • Global Moderator
  • *****
  • Posts: 6,663
施小馬老師示範和訪問錄
« Reply #4 on: 13 February 2009, 17:39:24 »

這天我們到施小馬老師的家拜訪和參觀。施老師的工作臺是不是跟高峰的很像?可能只是巧合,也可能是師徒工作方法壹脈相承。

今天施老師示範制作壹個方器小花盆/瓶,第二圖前方的就是另壹只做好的成品,是先前電視臺來拍教育片時做的。這次我們也拍了影片,很多下面的細節都是重看影片後按我自己的理解寫下的。我稍後會試試把影片放上網。

開始時先把5塊(4面+底)已切好和拍好泥塊用較稀泥漿接合成型。稍幹和拍打後再加另壹塊泥把花盆的開口先封了方便維持形狀。施老師說其他六方八方的,都是這樣成型的。他說曾經有訪客以為方器是先實心再挖空的。





---
正常來說,初成型後要等幾個小時讓泥有時間幹壹點。但為了讓我們看到過程,施老師只是等泥巴稍幹後就開始不斷用竹拍拍打。

拍打的其中壹個目的是要把筒身四面拍出壹定的弧度,令身筒看起來有壹點張力。視覺上這身筒是直的,但實際上如果身筒真是直的話,看上出會是陷的。施老師說這種張力的感覺,是用擋坯方法做不出來的,只可以手工拍打出來。這麽小小的壹個方器,就可能要拍幾千下。



---
施老師壹直只是用壹個木的轉盤。同行的師兄笑說只有高手才能用這樣的木轉盤。施老師說這是50年代已經在用的東西,他70年代學師時就開始用這種轉盤。

下面第二圖施老師正在做身筒角位的“秋角”裝飾,令身筒看起來有變化和豐富,是壹種很古老的裝飾手法。做秋角的專用工具是特別自己做的。

最上第二圖成品上黃色壹點點的叫“蒲砂”,也是壹種傳統的裝飾手法,是身筒幹壹點後壹顆壹顆地拍進去的。這跟“調砂”的做法不同,調砂是預備泥巴時已經把砂混進去。





---
這種木轉盤是壹整塊的,好處是比較輕巧,工藝師可以很容易地把整個轉盤傾斜壹定的角度方便觀察,也可以整個拿起看,而且泥巴也不會容易沾在木質的盤上。現在比較多人用的鐵轉盤的主要好處是可以很平。以我自己幾天的觀察,用這種木轉盤的壺藝家的確不多,可能用起來有壹定難度吧?





---
小花盆身筒的拍打花了約30分鐘。之後的工序必須要等泥幹了才可以繼續,所以這次的示範就結束了。之後施老師談了壹些自己的經驗。

施老師說,他每壹個造型是都是不斷修改的,壺藝家就是“抓線”。把每壹根線做好了,覺得美覺得舒服,那麽就是抓對了。據稱顧景舟的提壁是修改了20多次的。下面2,3圖都是施老師做的。左面的壺是定樣板和尺寸的初稿,施老師不滿意,覺得造型比較局促,嘴把身筒力度都不夠,所以在幾個月時間裏不斷考慮,把壺嘴和壺把作了大修改,最後成了右面的作品。

我們有個茶友20年前買了壹個施老師的壺,上有毛國強刻的畫。施老師說20年前像毛國強般出色的藝人是沒有任務的,即是不用定期交多少數量或價值的工藝品,所以他是有足夠的時間把東西慢慢做好,只求藝術而不用計較經濟價值。(可能因為工資都是壹樣?我想現在反而比較難,因為出色藝人直接可以拿到自己作品的市場價值,就可能有了經濟動力/壓力去趕時間。有些較急功近利的著名藝人更加會有代工。)







---
施老師的飾架上有幾個他做的小把件,每壹個都很漂亮。可惜沒有時間拍下每壹個的照片。我只是拍下了這個我自己最喜歡的竹筒。





---
我們都很高興可以有機會見到施老師示範和談論他在紫砂壺藝上的經驗和看法。施老師是壹個非常隨和,沒有架子的人。在我們離開宜興那天的午飯上,他鼓勵幾個壹起吃飯的年青壺藝家要走出自己的路,創作自己的風格。這番話好像老生常談,但也是深刻的經驗之談。我自己收藏其他物品的經驗也看到,壹些子傳父業的藝人資源上可能有點優勢,但沒有自己風格的話只是吃老本。反而壹些半途出家的可以走出自己的路,作品也更加有趣味。

Offline chin

  • Global Moderator
  • *****
  • Posts: 6,663
开四海示范壶身刻字刻画
« Reply #5 on: 13 February 2009, 17:41:15 »

拍照那天是這旅程的第二次到開四海老師的家。有點可惜的是每天都是晚上去,沒有日光,所以拍出來的照片效果不太好。特別是拍刻字這天,我們同行有位師兄喝醉了,我自己喝了兩杯青梅煮二鍋頭後,狀態也不是太好。。。 好在拍了影片,可以幫我記得多壹點。

開四海是比較年輕的壺藝家,我們都即管叫他老開。他是安徽人。來宜興初期是教畫畫的。標哥說他開始時只是收些少錢幫別人刻壺,後來才整只壺自己做和刻。(好像也是師從施小馬?) 剛好這幾天有人在香討貼過他04年左右的作品,如果那04年的壺真是老開做或刻的話,我們可以看到老開這幾年功力真的進步了很多。

今天老開示範的是在壺上刻字和畫。老開刻這壺時壺是已經做好而且很幹的。他說有些人喜歡刻時壺身軟壹點,他比較喜歡刻幹壹點的。刻字時沙沙聲很響,就像刻印章。我想他的刀法也可能像刻印章,每筆都是壹兩刀。(軍師在35樓提出看老開拿刀的方法不是纂刻的。謝謝軍師。)刻字用了約3分鐘,刻畫10分鐘左右。老開刻字和畫時時沒有稿紙的。談話中,覺得他想作品得到的是壹種含蓄的美,可以讓人越看越有味道。

下圖是刻前,壺是未燒的,顏色跟燒後很不同。未燒前壺身,壺蓋未收縮,所以壺蓋是蓋不上的。





---
留意拿刀的手勢也是像拿毛筆的。刻字和刻畫初期用的是壹把好像新壹點的刀。刻畫途中把刀片換了。





---
我們離開宜興時,特意要求開老師把這壺留給我們。十多天後這把壺已經燒好了。前兩天我也把壺拿了回家,今天拍了照,可以看到成壺後顏色和大小的變化。拍照時白平衡還是拿得不好,實物應該更紅。對我來說,這是壹把非常有紀念價值的壺。











---
7公回來後開帖《又看見......刻字刻畫》也貼過這壺的壹些圖,引起了壹點漣漪。其實玩壺是很個人的事,別人喜歡不喜歡都無所謂。心平氣和的談談,批評和意見喜歡的就聽壹聽,不喜歡的壹笑置之可也。

還要謝謝軍師和jungle幫我“翻譯”壺底的字。全文是

大風歌
此壺選用老紅泥全手工製xx此壺
銘刻時香港壺友到宜興慘觀
吾作此壺之銘刻並記
米倉主人四海

---
Update 19-Jan-2009

開四海刻字刻畫影片
http://uk.youtube.com/watch?v=KxExDbbIMEc

在Youtube視窗記住按右下角的“watch in high quality”才可以看到高清畫面。



Offline chin

  • Global Moderator
  • *****
  • Posts: 6,663
朱澤偉對原礦和泥料的執著
« Reply #6 on: 13 February 2009, 17:44:38 »

進到朱澤偉的家就會看到兩個橫扁,上書“品泥堂”,由不同的書法家寫的。可見“泥”是他的主要研究。他也不介意人家說他是“泥癡”。我們剛進到他家門時都不敢拍照和亂動,因為聽說他曾因為客人動他的礦石而立即送客。我們剛進門時下圖兩個櫃都是鎖了和用簾蓋著的。壹面是原礦,壹面是他自己用自己的礦練泥做的壺。

朱澤偉可能現在並不出名,不過我覺得他是個非常了不起,值得我們尊重的人。他花了好幾年時間專註研究和整理紫砂原礦的資料,正在著書立說。朱澤偉自己都有做壺的。相片他家裏的壺都是自己做的。手工看上去也不錯。不過他的產量是非常低,因為他主要花時間研究泥料。他說他的書已經寫好,照片也拍好了,正在做排版的工作。希望未來幾個月就可以看到他的書吧!





---
開始時主人好像還是有點戒心,他拿著礦石解釋時好像不想我們碰到他的石頭。後來說泥料說得興高采烈,就讓我們隨意地看和摸他的礦石和壺。朱說到泥料的成分等資料時如數家珍,他非常想知道各種泥料的泡茶適應性。有師兄大膽的問可不可以用他其中兩只非常稀有泥料泡茶試試逼茶力,他也馬上就答應了。

下圖是用朱澤偉的大紅袍泥料傳爐泡大紅袍巖茶。逼茶力不錯。







---
下圖是標版拍的“大紅袍”原礦圖。要留意的是,壹般現在的“朱泥”“大紅袍”等泥料的原礦不是紅色的,是黃色的。而且礦石面是啞色的,不會是“閃閃令”。標版可能可以再上朱泥石黃心的圖。

留意朱澤偉稱這礦為“大紅泥”,可能他認為現代是沒有朱泥的。他手上這礦石只有幾十斤,恐怕也不會再用來做壺了。



---
我們用下圖左面的壺泡92鐵餅,逼茶力非常好。這次旅程有師兄帶了餅92鐵,在三個不同的地方泡過幾次,用朱澤偉這壺跑出來的是茶力最強的。這種泥料據說只是在明清的書裏出現過。現代很多人認為這泥料是虛構的或者已經沒有了。為什麽朱澤偉會有呢?右面的爛壺又是什麽故事呢?



朱說幾年前修建大水塘(在丁蜀的壹個公園)和附近的路時,他知道那裏是舊時紫砂原礦出產的其中壹個地方,於是他和太太每天晚上都“鼠”入去“幫”工地搬泥。每天約壹百斤地,搬了壹個月左右,再在家裏分選泥料。

其中壹種特別沒有見過的,有點像古書裏形容的壹種現代已經沒有人見過的泥料 - 天青泥。於是他千方百計找來壹把記載上用這泥料做的清未民初程壽珍舊壺,就是右面的爛壺。把其中壹片清理好後,再對照自己找到的泥料做的壺,來證實自己找到的是傳說中的泥料。兩公婆高興了壹大餐。朱還專程帶了自己做燒好的天青泥壺到北京對比故宮收藏的天青泥壺。

下面是標版拍的圖,天青泥壺的顏色應該比我拍的更準,因為現場看到的壺色是生豬肝色的。再下面的這泥的原礦。最後的壹圖是比較底槽青和天青原礦。










---
每個成功的男人都有個女人在後面。朱也很幸運地,他的太太也是喜歡研究泥的人。

泥料是很多玩壺茶友都關心的話題。每次見到壺藝家,我們都會問壹點泥料的問題。有很多資料是值得大家想壹想,要找真相的。

- 現在政府的確是禁止了泥料的開采。但我們見到的壺藝家,很多人自己都還有以十,百,甚至千噸計的泥料原礦。其中有壹次經過壹個叫“黃龍源”的工廠/倉庫的地方,就聽說那老板只是黃龍山的朱泥(還是四號井底槽清?)就藏了幾十噸。要是每3市斤泥可以做4只小品壺的話,每噸就是約2600只,壹萬噸就是2千6百萬只壺。十萬噸就是2億6左右。這是多還是少呢?全宜興/丁蜀各大小藏家,陶藝家,做壺人,生意人,藏的原礦有沒有十萬噸以上?

- 另壹方面來說,現在的原礦收藏主要是沒有練好的泥。差不多每個師傅都說原礦風化要10年,陳腐要10年,即是說從原礦到可以做壺的好泥料要20年。那麽這20年內有足夠的“好泥”嗎?那些非常稀有的礦石有時間去陳腐變成好料作壺嗎?

- 現在還有沒有朱泥?朱澤偉,還有開四海夫婦都認為只有清代的朱泥才可以稱為“朱泥”。現在我們見到的“朱泥”,他們都叫“大紅泥”。那麽清代的真正朱泥那種原礦是不是已經沒有了?我們還應該叫自己的現代壺“朱泥”嗎?

另外要註意的是,稀有的泥料不壹定泡得出好茶。我們在他家裏試過的兩種泥料兩把壺的逼茶力都很好。但有師兄後來試過壹兩把他的其他壺,泥料正路手工不錯,但泡普洱茶時逼茶力只是壹般。

謝謝其他師兄的圖,和標版壹些補充。有關其他原礦的討論,可以到《原礦紫砂泥》參考.


Offline chin

  • Global Moderator
  • *****
  • Posts: 6,663
王國強工作室,施雲峰/吳敏娟工作室隨影
« Reply #7 on: 13 February 2009, 17:46:00 »

這天我們再到紫砂廠拜訪幾位工藝師。其他師兄和工藝師談話時,我到處走了走拍照,所以沒有太多談話的紀錄。或者其他師兄可以補充壹點。

王國強工作室,壹些工具的特寫。女工正在做檔丕壺。會不會是技安最近收的虛扁?









---
施雲峰,吳敏娟夫婦的工作室。第壹圖左面臺上是個很大的提梁壺。





---
吳敏娟正在做壹個全手工的石瓢。據說是廣東某商家,定了5種壺款,每種款5種泥料,每款每泥5個,共125個壺,以備送禮用。第壹圖的竹工具是修整弧度形狀用,第二圖是壹牛角明針,用處是把壺面修光滑。





Offline chin

  • Global Moderator
  • *****
  • Posts: 6,663
王銀芳的花貨
« Reply #8 on: 13 February 2009, 17:46:52 »

這天晚上我們到了王銀芳家看她做花壺。聽說王銀芳為了做好壹個青蛙造型,她抓了壹只真青蛙,綁在工作臺附近方便觀察,在壹番努力下,現在青蛙是她的“主打”項目之壹。另外她的眼力也不太好,但仍堅持要做好花貨,她在我們眼前示範作了壹只很小的甲蟲在壺蓋上。那甲蟲的身軀可能只有綠豆大小。

我覺得王銀芳是壹個值得寫下的故事,因為壹個人肯認真地去做壹件事,始終會成功和賺得大家的尊重。我自己沒有任何花貨壺,因為不懂。我不知道她有沒有才,但幾乎可以肯定她有財。因為據說附近好幾棟房子,包括壹個紫砂工廠的廠房,都是她家的。







---
另壹個角度。






Offline chin

  • Global Moderator
  • *****
  • Posts: 6,663
夜訪紫砂窯
« Reply #9 on: 13 February 2009, 17:48:09 »

看過了王銀芳做花貨後,我們就到了她家附近約200米外的壹個紫砂窯參觀。因為是晚上,而且窯裏燈光非常暗,要用很高iso才可以拍到幾張朦朦朧朧的照片。

這是丁蜀其中壹個最大的紫砂窯。我忘記了是煤氣還是天然氣。這種窯叫推板窯。整個窯長可能有50米。中間的輸送帶慢慢的把未燒的壺從壹邊送進,把成品從另壹邊送 出。全程要大概20多小時。窯中間大概1100度,燒好的壺出來時還是幾百度的。這個窯主要是燒窯溫比較低的壺,也壹般是低檔點的商品壺。(壹般商品壺的燒溫比較低,但不是所有低溫壺都是商品壺。不要搞錯。) 標兄另外已經有精彩的紫砂窯專貼《窯+機器練泥+電窯》 ,裏面還有舊式的龍窯,和小壹點但可以燒高溫的電窯。

剛巧去宜興前有人貼過壹個仿“金鼎”的器皿,所以我們也問起以前宜興紫砂業的結構。據說解放前只有很有錢的人才可以搞個窯,因為這是資本型的事業。以前的做壺人壹般都是把壺做好就賣斷給窯老板,以後的風險和回報都是窯老板的事了。現在壹般都是做壺人付固定費用請窯燒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