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 Zone 公開區 > Travelogues 遊記相薄

宜興見聞 2008年11月

<< < (2/3) > >>

chin:

拍照那天是這旅程的第二次到開四海老師的家。有點可惜的是每天都是晚上去,沒有日光,所以拍出來的照片效果不太好。特別是拍刻字這天,我們同行有位師兄喝醉了,我自己喝了兩杯青梅煮二鍋頭後,狀態也不是太好。。。 好在拍了影片,可以幫我記得多壹點。

開四海是比較年輕的壺藝家,我們都即管叫他老開。他是安徽人。來宜興初期是教畫畫的。標哥說他開始時只是收些少錢幫別人刻壺,後來才整只壺自己做和刻。(好像也是師從施小馬?) 剛好這幾天有人在香討貼過他04年左右的作品,如果那04年的壺真是老開做或刻的話,我們可以看到老開這幾年功力真的進步了很多。

今天老開示範的是在壺上刻字和畫。老開刻這壺時壺是已經做好而且很幹的。他說有些人喜歡刻時壺身軟壹點,他比較喜歡刻幹壹點的。刻字時沙沙聲很響,就像刻印章。我想他的刀法也可能像刻印章,每筆都是壹兩刀。(軍師在35樓提出看老開拿刀的方法不是纂刻的。謝謝軍師。)刻字用了約3分鐘,刻畫10分鐘左右。老開刻字和畫時時沒有稿紙的。談話中,覺得他想作品得到的是壹種含蓄的美,可以讓人越看越有味道。

下圖是刻前,壺是未燒的,顏色跟燒後很不同。未燒前壺身,壺蓋未收縮,所以壺蓋是蓋不上的。





---
留意拿刀的手勢也是像拿毛筆的。刻字和刻畫初期用的是壹把好像新壹點的刀。刻畫途中把刀片換了。





---
我們離開宜興時,特意要求開老師把這壺留給我們。十多天後這把壺已經燒好了。前兩天我也把壺拿了回家,今天拍了照,可以看到成壺後顏色和大小的變化。拍照時白平衡還是拿得不好,實物應該更紅。對我來說,這是壹把非常有紀念價值的壺。











---
7公回來後開帖《又看見......刻字刻畫》也貼過這壺的壹些圖,引起了壹點漣漪。其實玩壺是很個人的事,別人喜歡不喜歡都無所謂。心平氣和的談談,批評和意見喜歡的就聽壹聽,不喜歡的壹笑置之可也。

還要謝謝軍師和jungle幫我“翻譯”壺底的字。全文是

大風歌
此壺選用老紅泥全手工製xx此壺
銘刻時香港壺友到宜興慘觀
吾作此壺之銘刻並記
米倉主人四海

---
Update 19-Jan-2009

開四海刻字刻畫影片
http://uk.youtube.com/watch?v=KxExDbbIMEc

在Youtube視窗記住按右下角的“watch in high quality”才可以看到高清畫面。

chin:

進到朱澤偉的家就會看到兩個橫扁,上書“品泥堂”,由不同的書法家寫的。可見“泥”是他的主要研究。他也不介意人家說他是“泥癡”。我們剛進到他家門時都不敢拍照和亂動,因為聽說他曾因為客人動他的礦石而立即送客。我們剛進門時下圖兩個櫃都是鎖了和用簾蓋著的。壹面是原礦,壹面是他自己用自己的礦練泥做的壺。

朱澤偉可能現在並不出名,不過我覺得他是個非常了不起,值得我們尊重的人。他花了好幾年時間專註研究和整理紫砂原礦的資料,正在著書立說。朱澤偉自己都有做壺的。相片他家裏的壺都是自己做的。手工看上去也不錯。不過他的產量是非常低,因為他主要花時間研究泥料。他說他的書已經寫好,照片也拍好了,正在做排版的工作。希望未來幾個月就可以看到他的書吧!





---
開始時主人好像還是有點戒心,他拿著礦石解釋時好像不想我們碰到他的石頭。後來說泥料說得興高采烈,就讓我們隨意地看和摸他的礦石和壺。朱說到泥料的成分等資料時如數家珍,他非常想知道各種泥料的泡茶適應性。有師兄大膽的問可不可以用他其中兩只非常稀有泥料泡茶試試逼茶力,他也馬上就答應了。

下圖是用朱澤偉的大紅袍泥料傳爐泡大紅袍巖茶。逼茶力不錯。







---
下圖是標版拍的“大紅袍”原礦圖。要留意的是,壹般現在的“朱泥”“大紅袍”等泥料的原礦不是紅色的,是黃色的。而且礦石面是啞色的,不會是“閃閃令”。標版可能可以再上朱泥石黃心的圖。

留意朱澤偉稱這礦為“大紅泥”,可能他認為現代是沒有朱泥的。他手上這礦石只有幾十斤,恐怕也不會再用來做壺了。



---
我們用下圖左面的壺泡92鐵餅,逼茶力非常好。這次旅程有師兄帶了餅92鐵,在三個不同的地方泡過幾次,用朱澤偉這壺跑出來的是茶力最強的。這種泥料據說只是在明清的書裏出現過。現代很多人認為這泥料是虛構的或者已經沒有了。為什麽朱澤偉會有呢?右面的爛壺又是什麽故事呢?



朱說幾年前修建大水塘(在丁蜀的壹個公園)和附近的路時,他知道那裏是舊時紫砂原礦出產的其中壹個地方,於是他和太太每天晚上都“鼠”入去“幫”工地搬泥。每天約壹百斤地,搬了壹個月左右,再在家裏分選泥料。

其中壹種特別沒有見過的,有點像古書裏形容的壹種現代已經沒有人見過的泥料 - 天青泥。於是他千方百計找來壹把記載上用這泥料做的清未民初程壽珍舊壺,就是右面的爛壺。把其中壹片清理好後,再對照自己找到的泥料做的壺,來證實自己找到的是傳說中的泥料。兩公婆高興了壹大餐。朱還專程帶了自己做燒好的天青泥壺到北京對比故宮收藏的天青泥壺。

下面是標版拍的圖,天青泥壺的顏色應該比我拍的更準,因為現場看到的壺色是生豬肝色的。再下面的這泥的原礦。最後的壹圖是比較底槽青和天青原礦。










---
每個成功的男人都有個女人在後面。朱也很幸運地,他的太太也是喜歡研究泥的人。

泥料是很多玩壺茶友都關心的話題。每次見到壺藝家,我們都會問壹點泥料的問題。有很多資料是值得大家想壹想,要找真相的。

- 現在政府的確是禁止了泥料的開采。但我們見到的壺藝家,很多人自己都還有以十,百,甚至千噸計的泥料原礦。其中有壹次經過壹個叫“黃龍源”的工廠/倉庫的地方,就聽說那老板只是黃龍山的朱泥(還是四號井底槽清?)就藏了幾十噸。要是每3市斤泥可以做4只小品壺的話,每噸就是約2600只,壹萬噸就是2千6百萬只壺。十萬噸就是2億6左右。這是多還是少呢?全宜興/丁蜀各大小藏家,陶藝家,做壺人,生意人,藏的原礦有沒有十萬噸以上?

- 另壹方面來說,現在的原礦收藏主要是沒有練好的泥。差不多每個師傅都說原礦風化要10年,陳腐要10年,即是說從原礦到可以做壺的好泥料要20年。那麽這20年內有足夠的“好泥”嗎?那些非常稀有的礦石有時間去陳腐變成好料作壺嗎?

- 現在還有沒有朱泥?朱澤偉,還有開四海夫婦都認為只有清代的朱泥才可以稱為“朱泥”。現在我們見到的“朱泥”,他們都叫“大紅泥”。那麽清代的真正朱泥那種原礦是不是已經沒有了?我們還應該叫自己的現代壺“朱泥”嗎?

另外要註意的是,稀有的泥料不壹定泡得出好茶。我們在他家裏試過的兩種泥料兩把壺的逼茶力都很好。但有師兄後來試過壹兩把他的其他壺,泥料正路手工不錯,但泡普洱茶時逼茶力只是壹般。

謝謝其他師兄的圖,和標版壹些補充。有關其他原礦的討論,可以到《原礦紫砂泥》參考.

chin:

這天我們再到紫砂廠拜訪幾位工藝師。其他師兄和工藝師談話時,我到處走了走拍照,所以沒有太多談話的紀錄。或者其他師兄可以補充壹點。

王國強工作室,壹些工具的特寫。女工正在做檔丕壺。會不會是技安最近收的虛扁?









---
施雲峰,吳敏娟夫婦的工作室。第壹圖左面臺上是個很大的提梁壺。





---
吳敏娟正在做壹個全手工的石瓢。據說是廣東某商家,定了5種壺款,每種款5種泥料,每款每泥5個,共125個壺,以備送禮用。第壹圖的竹工具是修整弧度形狀用,第二圖是壹牛角明針,用處是把壺面修光滑。




chin:

這天晚上我們到了王銀芳家看她做花壺。聽說王銀芳為了做好壹個青蛙造型,她抓了壹只真青蛙,綁在工作臺附近方便觀察,在壹番努力下,現在青蛙是她的“主打”項目之壹。另外她的眼力也不太好,但仍堅持要做好花貨,她在我們眼前示範作了壹只很小的甲蟲在壺蓋上。那甲蟲的身軀可能只有綠豆大小。

我覺得王銀芳是壹個值得寫下的故事,因為壹個人肯認真地去做壹件事,始終會成功和賺得大家的尊重。我自己沒有任何花貨壺,因為不懂。我不知道她有沒有才,但幾乎可以肯定她有財。因為據說附近好幾棟房子,包括壹個紫砂工廠的廠房,都是她家的。







---
另壹個角度。





chin:

看過了王銀芳做花貨後,我們就到了她家附近約200米外的壹個紫砂窯參觀。因為是晚上,而且窯裏燈光非常暗,要用很高iso才可以拍到幾張朦朦朧朧的照片。

這是丁蜀其中壹個最大的紫砂窯。我忘記了是煤氣還是天然氣。這種窯叫推板窯。整個窯長可能有50米。中間的輸送帶慢慢的把未燒的壺從壹邊送進,把成品從另壹邊送 出。全程要大概20多小時。窯中間大概1100度,燒好的壺出來時還是幾百度的。這個窯主要是燒窯溫比較低的壺,也壹般是低檔點的商品壺。(壹般商品壺的燒溫比較低,但不是所有低溫壺都是商品壺。不要搞錯。) 標兄另外已經有精彩的紫砂窯專貼《窯+機器練泥+電窯》 ,裏面還有舊式的龍窯,和小壹點但可以燒高溫的電窯。

剛巧去宜興前有人貼過壹個仿“金鼎”的器皿,所以我們也問起以前宜興紫砂業的結構。據說解放前只有很有錢的人才可以搞個窯,因為這是資本型的事業。以前的做壺人壹般都是把壺做好就賣斷給窯老板,以後的風險和回報都是窯老板的事了。現在壹般都是做壺人付固定費用請窯燒壺的。




Navigation

[0] Message Index

[#] Next page

[*] Previous page

Go to full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