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 Zone 公開區 > Travelogues 遊記相薄

Yixing Revisited 再訪宜興 (Oct-2010)

<< < (3/15) > >>

chin:
風化場旁有間小工場處理礦料的下一步,就是粉碎和篩分。

第一圖看到粉碎的機器是馬達帶動的石磨。用石磨而不用金屬是避免唔覺意加了鐵。(不要忘了含鐵量是影響不同紫砂特性的重要因數之一。)

第二圖應該是篩分的工序。工場有提供面罩但工人寧願吸煙!

第三圖是整個小工場。

chin:
忘記了這是甚麼機器。

從原礦到泥料大概經過:風化 -> 粉碎 -> 篩分 -> 腐化 -> 練泥

這次沒有機會看到後面腐化和練泥。基本上腐化就是把加工好的紫砂粉加水變成泥塊,放在高水分封閉環境陳腐,以提高泥巴的可索性。

上次我們已經聽說過好的泥料要長時間的風化和陳腐。所以丁蜀人都有長期儲存原礦或泥料的習慣和需要。上次我們到開四海的舊家居,也看到車房裡很多袋的原礦。很多人問過很多次的問題,就是紫砂原料還有多少?禁採後是不是已經沒有真紫砂?從我們被告知的信息,禁採後紫砂不但還有,而且團積的數量不少。

做紫砂壺或其他器皿前最後一道準備功夫就是練泥。練泥的主要目的是要把泥巴中的空氣擠出。不然燒成後會有氣泡。現在一般泥料都是用機器真空練泥。好的泥料還是手工練泥。練泥的過程就是不斷反覆捶打擠壓泥料直至沒有氣泡。小蔣說通常練好的泥一綑30斤或40斤。近年中上等的泥料約人民幣50一斤。一把小品壺要差不多一斤泥。

另外和幾位老師談話都問過玻璃水的問題,以後會另貼討論。

chin:
在練泥的地方看了大半小時後要馬上離開,因為要趁天黑前看龍窯。

龍窯是早至明朝已有。據說現在龍窯主要是燒低檔或仿舊的器皿。“龍”應該是形容外觀吧,第二圖看到的是龍頭。每次開窯前要先燒一個晚上。放入陶器後要再燒40多小時。現在龍窯每月用一次左右,每次成本一萬多。

chin:
龍窯兩旁每幾尺就有一開孔。燒窯是就是透過這些開孔加柴。燒窯的柴是小松枝。加柴後會用圓圓的石頭蓋孔。

龍窯裡是不是無氧燃燒?

chin:
到龍窯前朱澤偉說不來會後悔。到了才知道原來跟窯主安排了到“龍肚”一游!

入龍窯的開口在山上差不多最高處,洞口有大概兩三尺高。基本上是半爬進去的。第一張鬼影圖可以看到入口,比較洞口旁3B的小腿就估到入口大小。

當時是黃昏五點半左右,龍肚內差不多是全黑。第二張是從入口附近向下望,用30秒暴光影到的效果。夠光純是因為其他師兄用閃燈拍照令我可以偷點光。看到左面一排排的小石頭?因為龍窯是斜的,這些石頭用來放平盛陶器的板架。

第三張可以看到朱澤偉在窯內企唔直,可以想像工人要搬重重的陶器,放滿50米長的窯,是一件辛苦的工作。看到窯裡越是上面的磚越被燒的厲害。反光的原因可能是燒松枝放出的油脂,加上有些陶瓷器的釉彩?第四張是局部放大,看到部份窯磚有點塌陷。龍窯每年都要大修。這龍窯的遺址是可以追索到明代,但窯子是近年新修的。

Navigation

[0] Message Index

[#] Next page

[*] Previous page

Go to full version